第55章 最终的使命

书名:
十二矩阵
作者:
金裘花马
本章字数:
3098
更新时间:
2023-04-27 12:07:30

永生!

超然世外!

唯一真神!

这些词汇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拥有着致命的诱惑。

即便是移民到三维宇宙当中的高维度生命都无法抗拒。

陈默站在原地一言不发。

通过刚才嫦娥的记忆分享,陈默被六道轮回清洗的灵魂记忆仿佛产生了一丝裂痕。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是做了一场梦,但是这梦境无比真实,完全就是亲身经历的事情。

此时此刻,陈默自己都有些分不清,他究竟是陈默,还是后羿。

“我的选择……”

“没错,你的选择,现在告诉我,你选择的是什么!”嫦娥轻轻抚摸着陈默的额头,手心散发出淡淡的光晕。

“我的选择还是跟上次一样。”

望着眼神中略带迷离的陈默,嫦娥嘴角露出的一抹淡淡的微笑。

“没错,羿,即便相隔千万年,我依旧在你的选择当中,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嫦娥的声音仿佛带着无限的魅惑。

“对,我的选择从来都没有变过,只不过这次不是你!”陈默抬头的瞬间,眼神迅速恢复清明。

眼前的一幕,不由让嫦娥微微一愣:“羿,你这是要背弃我吗?”

“是你理解错了,我的选择从来都是家庭,不过……这一次我的家人不是你。”陈默说出这句话的瞬间,他脑海中迅速划过徐慧,还有陈雯的身影。

“如果放任你去伤害她们,那才是真正的背弃!”

“不,不,只有我才是你永远的家人,她们只不过是你人生中一个短暂时间节点,只有跟我一起才是永恒。”

“如果你所谓的永恒是放弃家人的话,那么这样的永恒不要也罢。”这一刻,陈默的眼神从未有过的坚定。

“看到了吗?他已经不是你认识的那个后羿了!”就在这时,嫦娥体内忽而出现了另外一个声音。

这个声音陈默并不陌生,正是来自湖南老楼里的小女孩儿玉兔。

听到小女孩儿玉兔的声音,嫦娥缓缓抬起头叹了口气:“是啊,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对我无条件信任的后羿了!”

嫦娥脸上的神情迅速变化,原本看向陈默复杂的眼神也瞬间变了冷漠起来。

就好像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陌生人一般。

“如果你刚才像当年相信我那样,继续选择我的话,或许我会念在以往的情分上,让你跟我一起享受永生,但是现在,你已经失去这个资格了!”

伴随着嫦娥冰冷的话音落地,周围发光的光团越来越多,在这些犹如镜面的光团中,陈默见到了方柔,见到了周勋,还有天路门口被时间束缚的护卫三人组。

他看见了老吴,看见了在虫群之间奋战的联合作战指挥部战士们。

陈默还见到了联合国中舌战群雄,力缆狂澜的彭老,见到了藏区巡逻的阿布,见到了自然天体研究中心的徐朝阳。

在这些众多的人物影像中陈默目光最终锁定在了一对母女身上。

这对母女不是别人,正是接送陈雯放学回家的徐慧。

“看见没有?你所珍视的每一个人,现在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你没有跟我讨价还价的筹码,这场游戏从一开始胜利就注定站在我这一边。

高维度移民由始至终就是一个错误。

身为高智慧种族的存在又怎会放弃原有的身份与牛羊为伍?

既然探索者们无法实现在低维宇宙当中继续获取永生,那就让我一个人去延续高纬度生命的荣光吧。”

威胁!

嫦娥这是在赤裸裸地威胁陈默。

但她忽略了一点。

“不,你根本什么都不懂,高纬度探索者们需要延续的从来都不是什么狗屁荣光,作为一个文明没有获得很好的延续,这在探索者们看来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作为一个失败文明的延续,你们非但没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反而为了狗屁的永生,让整个文明陷入延绵不断的战火当中。”

陈默此前也一直单纯的认为高纬度文明的探索者们打造六道轮回,是为了让高纬度移民们忘记心中对于永生的执念。

但是,当共工把“文明之舵”交到陈默手中的那一刻起,陈默幡然醒悟。

高纬度探索者们真正的用意,并非单纯的让文明延续这么简单。

“他们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可能,既然失败的文明无法延续,不如投下一颗全新的火种,让这颗火种在全新的三维宇宙中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

而人类就是这颗火种的延续!

“我的藏区朋友阿布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后辈们的路应该由他们自己去走,不该被赋予太多前人的智慧。

同样,今天我把这句话回送给你,高纬度生命的意志,不应该强加在人类身上。

还有……有一点你说错了,我手上也有摆布你的筹码!”

陈默话音刚落一把按在了嫦娥的胸口上,在他手心当中隐隐可见一串神秘的数据代码。

这些数据代码刚一接触到嫦娥的身体,顿时好像活了一般迅速钻入嫦娥体内。

“你,你对我做了什么?”嫦娥感觉她跟十二台矩阵机器之间的连接,正在一点点的断开,她的脸色开始变了扭曲,痛苦起来。

尖锐的声音,不断在陈默耳边徘徊。

“我只是完成当初没有完成的使命。”

这一刻,陈默脸上出奇的平静,他掏出一个被烧了黑黝黝的雕刚火机。

这个火机是老吴当初在山庄里送给他的,后来湖南老楼的事情结束后,陈默从火堆残骸中把它翻了出来,发现这东西居然还能用。

他摸出身上被泥水浸湿的白沙烟动作一顿,手心不自觉的把白沙烟塞了回去,换成那包老吴给他的中华。

这包中华烟伴随陈默一路从天池到白垩纪,从湖南老楼到不周山遗迹一直没舍得撕开。

陈默撕开了包装的封条,缓缓从盒子里抽出一支中华烟点燃深深吸了一口。

“咳咳~”

“这玩意儿还是闻起来味道更舒服一点!”尽管第一次吸烟的感觉让陈默很不适应,但他还是拿起手中的中华烟又猛吸了两口。

跟着,他把手里的香烟丢在脚下踩灭,望了一眼对面在数据代码中身体一点点变了透明的嫦娥,说出了一句让对方无比疑惑的话:“谢谢!”

陈默这边话音刚落,他的身体也开始像嫦娥一样一点点变了虚幻起来。

这一刻,陈默脸上看不到一丝惧怕的神情,他的内心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平静。

因为,这本就是他应该承担的责任。

“谢谢你,让我有了这样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让我遇到了人生中最珍视的人。”

如果不是嫦娥夺走了他月球维修员的身份,陈默可能一辈子都无法遇到徐慧,那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陈雯。

陈默也不会遇见阿布,方柔,护卫三人组,程云霄,老吴……

“这是一段多么有趣的人生啊!”

相比这些人生中的精彩,跟自己所珍视的人,永生只不过是一个虚浮的代号。

如果这个世界连一个熟悉的人,一段精彩的人生都没有了,那么永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阵阵强光吞没中,陈默感觉自己感官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不再拘束于自己的肉体,仿佛与万物相融,微风是他,大地是他,潮汐依旧是他,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跟他有了连接。

渐渐地,他开始超越事物本身,进入原子,核子的状态当中。

最终超越了时空。

在这里陈默只要一个念头,就能去到他任意想去的地方。

古生代,白垩纪,陈默就这么在时间的长河里,一点一点的见证着人类的诞生,地球万物的演变。

在时间的长河中,他见到了幼年的方柔,逐步从一个普通工薪家庭走向部队,成为一名优秀的特种女战士。

他还见到了彭老在联合国总部说服各国代表,携手共渡难关的场景。

“这是……海峰?”

陈默望着时空当中,早已满是皱纹,胡子花白的海峰坐在藤椅上,一脸骄傲的跟后辈子孙们说着他在白垩纪烧烤迅猛龙肉的故事。

未来的一切,都是那么安静祥和!

在意念的驱动下,陈默又一次来到了海市老旧教职工小区对面的早点摊。

跟之前一样,陈默可以感知周围的一切,但周围的人群却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在这里,陈默见到了徐慧,见到了女儿陈雯。

陈默就这么远远的望着徐慧母女,他终于完成了等到一切结束后,回去找徐慧母女的诺言,但是现在的他已经失去拥抱徐慧母女的能力。

不知过了多久,陈默手掌轻轻一拨出现在了月球表面。

“这场闹剧也是时候该结束了!”

接替了共工留下的“文明之舵”,陈默成为新的“月球维修员”。

他望着眼前令各国政府恐慌不已100倍卡灵顿事件的电磁辐射,仅仅一个念头,月球表面原本躁动不安的电磁辐射能量,便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消退下去。

“对了,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得去做。”

陈默缓缓进入了十二台矩阵机器当中,通过时空的力量,他回到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利用窗外照射的阳光,静静在A4纸上留下了那段令他记忆深刻的月球数据。

(全文完)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破冰

1984年,当新华社记者赵阳登上“向阳红10”号船的时候,他从未想过自己将成为中国极地科学发展史上璀璨群星的一分子。 为了洗刷国际会议上的屈辱,为了响应全国人民的期盼,为了实现和平利用南极的愿望,五百勇士向着故土和家人挥手告别。 勇闯大洋,抢登冰原,破开风雪,击碎质疑,他们誓要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学考察站前。
连载中,累计12万字 | 最近更新:第五十四章 大洋风暴

第一章 即刻出发

书名:
破冰
作者:
乱世TICH
本章字数:
3253

八月的北京胡同多少还有些暑意。

赵阳刚完成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的晨练,看了眼手表发现已经是七点五十,脚下的步子便快了几分,沿着护城河一路小跑拐回了西大街。

“雷大爷,三根油炸鬼,两个焦圈儿,一屉包子,豆浆糖多放,再加两份豆腐脑,不要辣子,全部打包,我带走。”

今天他没回大院食堂吃早饭,而是径直拐进了街角的小吃店。

小小的铺子人声鼎沸,老爷们都穿着凉爽的背心,一口油条一口豆汁,嘴里要么聊着昨晚的球赛,要么就侃些海岸对面美帝国老大的桃色趣事。

“哎哟,小赵啊,恭喜恭喜,都听说你老婆怀上了,哈哈,肯定是个大胖儿子,以后和你一样考好大学,写大新闻。”

雷大爷这家店已经开了有十来年,起初就是单纯想做做附近胡同居民的生意,但因为价格公道,口味倍棒,所以把周边那些吃腻了单位食堂的馋虫也都勾了过来。

赵阳就是他家的常客,每次从外地采访回来风尘仆仆,但只要来大爷这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豆粥,浑身的疲劳立马就能去掉大半。

“哎呀,不管是儿子还是闺女咱都喜欢,先走了,您这包子趁热好吃,我给媳妇送回去。”

为了避免和雷大爷陷入“养儿才能防老”的论战,赵阳接过打包好的早餐赶紧挥手告了别。

只要再往前走个几百米就能看到57号的门牌,旁边挂着一个大大的牌匾,上面写着五个大字——新华通讯社。

新华社的院子不大,占地70来亩,但却历史悠久,经历非凡。

出土过汉代古井和宋元文物,明清时成了宫廷的象房,到了近代又是参众两院的院址,见证了民国、日伪、南京政府的更迭。

直到北平解放,新华社才正式搬了过来,经过几十年的扩建修缮,大礼堂、工字楼、仁义楼、理智楼等历史建筑完好保留,还额外修建了几幢家属楼,赵阳和他的新婚妻子李燕就居住于此。

“媳妇儿,快来吃早饭,豆浆还热乎着,哎哟,你小心点,这肚子里有崽了可不兴走这么快。”

李燕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人大数学系毕业,所以他们这对夫妻经常被人说成是“南北文理组合”。

虽然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都有差异,但李燕对赵阳的爱毋庸置疑,不然也不会刚毕业没多久便结婚生子,远离娘家扎根在了北方。

“哇,这么多好吃的,老公你怎么知道我馋雷大爷做的焦圈儿了,哎呀呀,我们两个肯定吃不完,包子就留到中午吃,到时候我拿去食堂再热一下。”

李燕个子小小的,皮肤很白,戴着副眼镜,完全没有因为丈夫的“铺张浪费”而说什么扫兴的话,活脱脱一个典型的江南小娘子形象。

“还不止这顿早饭呢,唐山那几篇报道的奖金发了,咱今天就奢侈一回,晚上去全聚德吃烤鸭怎么样?”

赵阳满眼宠溺,拉开椅子扶着李燕坐下,自己也拿起一根油炸鬼往甜甜的豆浆里蘸了蘸,金黄酥脆的外壳被软化,只需略微咀嚼,那绵密淳厚的滋味足以将胃口彻底打开。

“赵阳,小李,吃早饭呢?哟,这豆腐脑一看就是雷大爷家的,西大街除了他没人能炸出这么香的辣子。”

家属楼里都是一个单位的同志,所以平日里也没见有谁会刻意关门,这不赵阳才刚吃了几口,就看到一颗大光头从外面探了进来。

“沈哥,来来,一起吃点,买得多,我就说让雷大爷别放辣子他最后怎么还是放了,敢情是专门为你准备的。”

光头叫沈仕贵,社里都喊他老沈,但其实也就四十来岁,七五年的时候从重庆调到北京,业务强,资历深,向来对赵阳颇为照顾。

之前第一次严打的时候,两人还搭档跟随武警官兵深入过剿灭菜刀队的前线,算是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别了,我家那口子早上自己做的手擀面,臊子齁咸不吃完还不行,唉,甭提了,说正事,待会你跟我到社长那去一趟,说是上面下了什么新任务,好像还挺着急的。”

怕老婆这件事好像已经成了老沈的条件反射,嘴上才刚抱怨了几句就自己脖子一缩,回头望了眼空荡荡的走廊,这才放下心来,但到底还是不敢在背后吐苦水了,只好赶紧把话题扭回到工作上。

在处处争光荣的年代,每个人都想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更何况还是在新华社这种最根苗正红的地方。

赵阳就是那种有知识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从人大新闻系毕业参加工作后,他凭着出色的专业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接连参与了好几个大事件的报道。

尤其是年头撰写的那篇关于“改革开放在南方”的特别报道可谓是一战成名,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记者一下子就在行业内立稳了脚跟。

鲜花掌声簇拥之下,赵阳反倒更加低调,他始终认为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作为新闻工作者本就有责任将其记录并广而告之。

所以今天这后半顿的早饭吃得格外仓促,到最后赵阳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一边收拾笔记本准备出门,一边向李燕保证晚上肯定早些回来带她去吃烤鸭。

从家属楼出来,右手边就是汽车房和篮球场,整齐排列的洋槐白花缀满枝头,醉人的香气带着丝丝甜味随风飘荡。

再往前就是小食堂,旁边栽着一棵冠如华盖的大桑树,听社里的老人说五六十年代那会,还能亲眼看到蚕宝宝的生命轮回。

穿过工字楼前花园的时候,赵阳还看到几个皮娃子追着蝴蝶在跑,那幅欢呼雀跃的画面,完全就是大院几十年如一日的生动写照。

“这就来了?不多陪你媳妇一会?女人怀了孩子就更怕孤单,听老哥一句话,别仗着年轻就老把家庭放到事业后面。”

老沈站在仁义楼下面抽烟,看到赵阳过来赶紧掐灭,这么小心纯粹是因为怕三手烟影响怀孕的李燕。

“沈哥,放心吧,李燕不是那种人,她一直都很支持我的工作。”

“而且现在整个国家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我感觉浑身都有一股用不完的劲,恨不得走遍大好河山的每一寸土地,把那些最动人的事迹都写出来。”

年轻的赵阳听不懂老沈的话里有话,只是一味讲着自己的雄心壮志。

那越发激昂的声音回荡在仁义楼的红柱砖墙间,就好像他当年第一次在北京天安门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广场上所有人共同高唱的国歌一样响亮。

老沈没再多说什么,他加快步子来到二楼的一间普通办公室前,在得到回应后才推门而入。

“小沈,小赵,来啦,快坐,要不要尝尝我老家刚寄来的茶叶,正宗蚌龙普洱,在北京可不常见哦。”

很难想象屋子里这位儒雅温和的老人掌管着中国最大的新闻机构,原本在案头整理文稿的他放下手中的钢笔,起身就要亲自泡茶。

老沈吓得一个激灵,上前两步抢过茶具,很快三杯清茗冒着袅袅热气被放在了桌上,而赵阳也从穆老那听到了这次紧急任务的全貌。

“两个月前,我国驻美大使向美国政府提交了《南极条约》的加入书并顺利通过,作为条约的缔约国,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的第十二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将邀请我们以观察员身份参加。”

“昨天上午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组建以外交部、极地科考专家和记者为成员的代表团,经过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决定,由我们新华社派遣人员全程报道此次会议。”

“小沈,小赵,你们之前在广东与河北的工作都很出色,社里也希望再加加担子,这次你们既要顺利完成任务,同时也要对外展示我们中国新闻工作者的风采。”

穆老每说一句话,老沈和赵阳的腰杆就多挺直了几分,这可是代表国家到海外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是寻常人想都不敢想的莫大荣耀,如今却是落在了他们的身上。

“请组织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两人异口同声。

从仁义楼出来已经快中午时分,由于事发突然且时间紧迫,赵阳两人需要即刻起程,连夜赶往上海与昨晚就已经出发的外交部领导和极地科考专家汇合,做好充足准备并制定好参会的各项预案后再一起飞往澳大利亚。

很久以前,古希腊人认为在地球的南半球必定会有一块大陆存在,以与北半球有人类居住的那些大陆相对称,地球才能保持平衡,并给这块大陆起名叫“未知的南方大陆”。

但由于交通运输和物质条件的限制,直到19世纪20年代,人类才探寻到隐匿近两亿年之久的“神秘南方大陆”——南极洲。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南极进入常年考察站时代,各国建立功能丰富的科学考察站,并以站点为基地开展各项工作,广泛的国际合作格局也慢慢形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大家都开始注意到了这片广袤的冰雪大陆有着无限的资源值得被考察和开发,于是各种卫星遥感和探空火箭等新手段和先进设备被陆续应用。

当极地开发逐步由愿景变为现实,极地安全对全球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也推动着正处于变革时期的我国不得不投身其中。

此时的赵阳还并不知道自己将就此与南极大陆结下不解之缘。

迎着透过银杏树繁茂绿叶洒落的斑驳光影,他只是在暗暗可惜,看来答应李燕的这顿烤鸭终究还是要延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