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东海之滨
- 书名:
- 关键路径
- 作者:
- 匪迦
- 本章字数:
- 1593
- 更新时间:
- 2022-01-02 17:09:00
2020年底的时候,大家都盼望着,2021年会更好一些,现在,到了2021年底,似乎所有人都希望,2022年别变得更糟就好。
被新冠反复摧残的航空业,到了元旦之前,似乎又稍微恢复了一点元气。
浦东机场里的游客数量与新冠之前虽然没法比,却也不能算是冷清了。
叶梓闻拖着拉杆箱,在航站楼里慢慢地走着。
他休了十天假,原本打算回一趟老家探望探望父母,却没想到几天前西安的情况急转直下,整座城都被封了。
按照他本来的计划,休假期间,正式告知父母叶敏的存在,同时告诉他们,自己马上要离开这家曾经让他们感到无比骄傲的合资公司了。
现在,计划又被打乱。
于是,他干脆转头买了张去三亚的机票。
“你去吧......我要写论文,年前就要交,我还没怎么动笔呢。到年底又是我们工作忙碌的时候,不抓紧这三天假突击一下,我这三年的功夫都白费了。”叶敏无奈地说:“别在海滩上勾搭小姑娘噢。”
她在三年前读了一个在职的硕士学位,因为新冠的原因,一直拖延到现在,终于马上要毕业了。
叶梓闻正走着,突然发现前面一个高大的背影很是熟悉。
再走近一看,竟然是杜浦!
杜浦也是一个人拖着个行李箱,脚步并不急,似乎也不忙着赶路。
叶梓闻冲上前去,重重地拍了拍杜浦的肩膀。
“怎么是你?”杜浦也又惊又喜。
“你这是去哪儿?”叶梓闻问道。
“先飞哈尔滨,然后去漠河。”
“我们俩这真是一南一北啊!”叶梓闻笑道:“我去海南。”
“你这一看就是去度假的吧?我可是去干活的。”
“嘿嘿,好些年没休假了......”叶梓闻刚准备把自己即将从中迪航电离职的消息告诉杜浦,最后时刻还是忍住了。
他决定等一切都尘埃落定再说。
“也对,你是需要休息休息。”
“你为什么要去漠河干活?你们试飞也不在那儿呀。”叶梓闻好奇地问道。
“节后我们在漠河组织了一个自然结冰试验攻关会议,国家气象局等好几个部门的专家也会去,专门探讨如何在我国境内或者附近寻找适合做这个试验的气象条件和场景,省得万里迢迢飞到五大湖去。”
“噢......”叶梓闻知道这个飞行试验,难度挺高,关键是要追着气象条件,看老天爷的眼色。“上回听你提起过,不是说国内已经做过好几次调研,发现找不到合适的条件吗?”
“嗯,后来我们又经过一些分析,发现还是有进一步探索空间的,我们的空域主要由空军控制,所以民机在做飞行试验时只能在限定的区域当中,可气象条件不受这个限制啊,万一在限定的区域之外出现了呢?我们能不能立刻飞过去?这些问题都是要跟多个部门协调的。这次在漠河的会议,也是这个目的。”
“加油!等你的好消息。”
两人肩并肩继续往前走,到了一家咖啡店门口。
“不急着登机吧?请你喝杯咖啡。”叶梓闻说。
“好的啊,我不急。主要是很久没出差,还有点小兴奋,便来早了。”
两人放好行李箱,占了一个靠边的座位。
“还记得四年前的浦东机场吗?”叶梓闻问。
“记得,怎么不记得,我这辈子都记得。”杜浦当然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首飞的时候,我给你打电话,你竟然不在跑道旁边,那时候我是真觉得你窝囊。”
“有什么窝囊的?对型号有大贡献的人多了。”
“那个时候,你会想到,直到今天,我们的飞机还没有完成适航取证吗?”
“说实话,没有。我当时甚至觉得,去年就能拿下来。”
“我们都低估了这件事情的难度。”
“是啊......不过,只要这是一件正确的事,再难也得做,不是吗?”
“对,这层窗户纸必须要捅破。”
“你觉得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真正交付给航空公司,在这个机场的停机坪上看到各种涂装的C595?”
“很难说,但是,我觉得,把一件事情放在未来一、两年的时间维度当中,我们往往觉得它不会发生,或者仅仅是龟速前进,可是,如果放在十年的刻度上,它发生的时候又往往比你预料的快很多。”
“我同意。”
2021年的最后一天,阳光明媚。透过航站楼的玻璃幕墙往停机坪望过去,机场上空是蔚蓝色,点缀着几朵白云。
一点冬意都没有,更像是春天即将到来的模样。
一架银白色的飞机迎着阳光,从跑道上一跃而起,稳稳地飞上天空。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90%的人强烈推荐

点染河山
第1章 充满朝气的年轻人
- 书名:
- 点染河山
- 作者:
- 异界雨夜行者
- 本章字数:
- 2451
1979年。
夏天。
黑石沟第一生产队。
赵志鹏一口气吃掉四个大饼子,喝了三碗菠菜汤,然后抹着嘴巴说:
“妈,我去队里了!”
沈淑娴看看箱子盖上的闹表,“这么早,还不到七点呢。”
赵志鹏戴上帽子,“妈,我先去看看开啥会!”
沈淑娴叨咕道,“开会有啥用,还不是勾一毛多钱。明天就考试了,你也不看看书!”
赵志鹏哈哈一笑,“妈,明天考试,今天看书不赶趟了。”
赵支前慢慢腾腾地说: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赵志鹏又是哈哈一笑,“爹,对我来说,磨不磨是没有用的。学习在于平时积累,现在用功已经不管用了。还不如放松放松心情。”
赵月拿着葱叶在大酱碗里蘸了一下,“妈,你还不明白,我哥要去嘚瑟嘚瑟,让大伙知道,黑石沟大队五千多人,就他一个人参加高考!”
赵月是赵志鹏大妹妹,正在读小学五年级。
赵月的话,一下就说到赵志鹏心里去了。
他和父亲老实巴交的性格不同,喜欢张扬,能不急着嘚瑟一下么。
可他不想承认,乐哈哈地说,“瞎说,考个大学而已,有啥可嘚瑟的。”
赵月笑道:
“哥,承认得了。”
“承认个鬼!”
赵志鹏说着,风也似的出门去了。
看着儿子的背影,赵支前忧心忡忡地说:
“一天天神神叨叨的,这要是考不上,我就没脸在黑石沟活了!”
沈淑娴最担心的也是儿子考不上。
儿子很听她的话的,就是在学习上有点儿皮皮的,她一说,儿子总有他的道理。
沈淑娴没有文化,但一些大道理还是懂的。
她认为,学习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起早贪黑,眼睛不离书本。
可她这个宝贝儿子,书包放在学校,从来都不往回背。
放学回到家,不是看那些课外书籍,就是去学校操场打篮球。
要问他的学习成绩,从来就是三个字:“没问题。”
至于这三个字,表示学习成绩怎么样,沈淑娴就不清楚了。
沈淑娴家六口人。
丈夫赵支前。
大女儿赵月14岁。
二女儿赵凤12岁。
小女儿赵岚10岁。
这三个女儿,都在村里的黑石沟小学念书。
他们夫妻就赵志鹏这一个儿子,在饮马中学读高中,今年刚刚毕业。
在她看来,儿子参加高考,相当古代考状元。
如果儿子考上了,那就啥事没有。
如果儿子考不上,那可就麻烦了,他们一家会被唾沫星子淹死。
因为,黑石沟一队,共有67户人家,500多口人。
随便哪家,都比他家条件好。
可是,只有他们家四个孩子都念书。
其他人家的孩子也有念书的,少数几个读到初中就不念了,还有的念了几天小学就辍学了,大多数一天书也没念,就在生产队下地挣工分了。
他们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吃不上半年饱饭。
苦春头子的时候,一家人饿得直转磨磨。
可就是这样一个家庭,还瘦驴拉硬屎,四个儿女,都供着念书,还供出一个高中毕业生来。
你说格不格楞子。
这让全屯子人都看不惯,总是对赵支前冷嘲热讽,说他瘪着肚子,到头只会供出四个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的书呆子。
特别是生产队长刘建国,大会小会都要含沙射影地讲几句:
“生产队缺劳动力,有的人却让孩子念书,农民祖祖辈辈就是种地的,记住二十四节气,知道啥时候播种,啥时候割地,啥是草,啥是苗就行了,都去念ABC,地不就荒废了,地不打粮食,人吃什么,人没饭吃,国家建设咋办!”
“有的人,祖坟都没埋正地方,还想供出几个秀才,驴球球的,是那种虫鸟吗!我看,就是吃饱撑的!供了一溜十三遭,最后没考上,哈哈,养活孩子喂猫,白费劲了!”
刘建国这话还算是好听的呢,有的人说话更损。
“老革命,加油干!祖国的希望,就靠你们家的四个大学生了,千万不要半途而废!”
“老革命,你家要能出一个大学生,我家的猪都能上房!”
……
赵支前人很老实,家又里穷得叮当响,说话没有底气。
他只有忍气吞声,就希望儿子能考上大学,给他争口气,堵堵那些人的臭嘴!
沈淑娴很了解丈夫的心情,安慰道:
“听兔子叫唤就不种黄豆了!考上考不上,是我们家的事,他们乐意逼嗤啥就让他们逼嗤去吧,你怎么还要死要活的呢!志鹏考不上,大不了我们认命,种地就是了!”
赵支前很固执,“我赵支前就不认命!我不是穷吗,穷则思变,我在金钱上超不过他们,我要在知识上超过他们!”
赵支前在外面也说过这样的话。
可是,他的话刚一出口,就有八百个人一句话等着他呢:
“知识能当饭吃吗!不吃大饼子试试,饿不死你!”
其实,就是大饼子,赵志鹏也没有几天吃饱过,经常要靠野菜充饥。
看父亲说出没脸在黑石沟活的这种话来,赵月就说:
“哈哈,爹!妈!你们不会白供的我们的,我哥在学校成绩排前十,这次考上大学板上钉钉,就看选清华北大了!”
赵支前精神一振,“真的?”
赵月蛮有把握地说:“是真的!”
“你咋知道?”赵支前不敢相信。
赵月认真地说:
“爹,我们老师说的,她弟弟和我哥一个班!”
赵支前听了,心里踏实了,脸上露出笑容,“哈哈,这话你哥回家从来不说。要是这样,我就放心了!不管啥大学呀,只要能考上一个就行,就保住我的脸面了!”
赵支前坚持供四个儿女上学,是因为他吃过没文化的亏。
解放前,他在县城药铺学徒,就是因为不识字,算盘不会打,只能干粗活,师傅都懒得教导他。
和他一起的,比他晚的师兄弟都出师了,就是他一直学徒。
有一次,他上柜台帮助师弟量药,竟然把5和2看错了,导致剂量偏差,险些闹出人命,被师傅赶回家。
而他的师兄弟们,都有了出息。
解放后,他们有的当了县医院的医生,有的当了院长,都吃红本,挣工资,娶的老婆都漂漂亮亮的。
只有他一个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回家种地。
要不是碰到沈淑娴,他就得打一辈子光棍。
因此,他深知文化的重要性。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他下定决心,就算不吃不喝,也要供孩子读书。
虽然沈淑娴想让孩子们下地劳动挣工分,不同意供他们读书,但丈夫坚持,她也就慢慢支持了。
赵志鹏哪能不知道家里的困难,哪能不懂得父亲心里的苦。
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常光着身子跟母亲去挖野菜。
上学了,从小学到高中,班里的同学到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只有他,暖和的时候还穿着破棉衣,冷的时候,还穿着单裤,总是跟不上季节。
这些,都深深刺疼了他幼小的心灵。
为了改变命运,他在课堂上刻苦用功,不死记硬背,摸索出一套简便高效的学习方法,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在全校也排在前十名。
今天,他就是想利用开会的时候,在众人面前嘚瑟一下,气气那些瞧不起他们家的人,先给父亲出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