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尾声&后记
- 书名:
- 我为中华修古籍
- 作者:
- 黑白狐狸
- 本章字数:
- 5542
- 更新时间:
- 2023-04-21 14:14:26
机场。
左佑佑推着三个大箱子,忐忑不安地站在登机口。
左爸拍着她的肩膀说:“到了那边,心态的放平。能读就读,读不下来就算了。”
左妈说:“对,主要是心态要好,千万别抑郁。不想读了就退学,咱们主打轻松休闲。”
左佑佑无语:“你们就不能盼我点好?”
左爸嘀咕:“毕竟是哈佛大学,你要是去读哈尔滨佛学院,那肯定不一样。”
左佑佑:……很好,知道是亲爸了。
登机的广播再次响起,左佑佑和父母拥抱,眼眶有些酸涩:“爸,妈,我走了。你们多保重啊。”
左爸摆手:“你妈身体好得很,自从你确定去哈佛大学读研究生以后,她恨不得天天泡遍咱家周边广场舞,务必把这个好消息通知到每个人。”
左妈瞪了他一眼:“也不知道是谁,自从你上电视以后,他录了新闻,在家里循环滚动播放。”
左佑佑想想那个画面,脚趾就开始抠地,眼睛也不酸了。
在左爸左妈的骄傲欢送下,左佑佑终于走向人生的新起点。
她忍不住又回头。
没有那个人。
左佑佑垂下头,边走边嘲笑自己。
递离职报告的时候,柏辛树找她谈话。
“决定了去深造?”
“是。”左佑佑低声说,“虽然说华夏书林没有招聘门槛,但其实我知道……我的学历在这行不太够用。”
柏辛树坐在对面,银框眼睛后面,一双黑琉璃样的眼睛,仿佛有万千种情绪,看着她。
“你想得没错。”柏辛树慢慢说,“如果想在这个行业深耕下去,趁年轻去深造,确实是很好的选择,更何况……这么好的学校。”
他的声音有些隐忍。左佑佑抬起头。
两人对视,沉默了一会。
柏辛树突然问:“你有犹豫过吗?继续现在的生活和寻求新发展之间?”
左佑佑知道柏辛树是什么意思。
他们之间,有暧昧,有感情,如果继续现在的生活,他们或许会更进一步。
左佑佑看着柏辛树黑而长的睫毛,柔软地垂下,在眼睑投下淡淡的阴影。他的鼻梁很高,让人很想用手去描摹一番。
那双眼睛又抬起,看向她。
她喜欢柏辛树吗?
喜欢的。
离开这个人,她往后一定会遗憾。左佑佑知道。
可是,她犹豫过吗?
左佑佑看着柏辛树,缓慢地摇头。
“我没有犹豫过。”她缓慢而清晰地说,心中酸涩。
她坚定地选择自己的未来。
左佑佑重复道:“没有犹豫。”
没有犹豫,却不代表着没有遗憾,没有失落。
左佑佑看着柏辛树的眼睛。
柏辛树看了左佑佑许久,久到他身后的阳光几乎把她的眼睛刺出眼泪来。
阳光真讨厌。
那么璀璨,那么明亮,几乎让人的心思无处可藏。
左佑佑伸出手,挡住机场通道的阳光。她被阳光刺出了眼泪,风一吹,就干了。
迎着阳光,左佑佑拖着行李,走向了飞机。
飞机上。
阳光金灿灿地透过舷窗,照在左佑佑的侧脸上。
左佑佑实在恼火,伸出手去,“砰”的一声关掉舷窗。
她垂下头,趁着起飞前的时间发微信。
荀盈正同情地说:“你可真行,那么帅的帅哥,说丢就丢。”
左佑佑发了个大哭的表情过去:“我也不想啊!”
荀盈:“从来没考虑过为了爱情放弃前途?”
左佑佑秒回:“没。”
左佑佑:“我没背景没家世,我没恋爱脑的条件呀。”
荀盈:“但你就快有学历了。狗头/”
左佑佑握着手机发呆。
这时,从旁边伸出一只骨节修长的手,中指上染了一点淡淡的墨痕。
这只手把舷窗打开。
阳光泼了左佑佑一头。
左佑佑盯着手机屏幕,皱起眉,顺手又关掉舷窗。
那只手不依不饶,又打开舷窗。
左佑佑怒了,转过头去:“这位……”她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剩下的话也说不出口。
柏辛树坐在她身边,好整以暇地看着她。
左佑佑震惊脸,说不出话。
柏辛树悠哉悠哉,不说话。
左佑佑指着柏辛树,继续说不出话。
柏辛树歪歪头,不说话。
左佑佑几次深呼吸,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你你你……老大!你出差?”
柏辛树摊手:“无差可出。你不用再叫我老大了,我终于做出了选择。”
左佑佑倒吸一口气:“什么?!你离职了?你怎么会?”
柏辛树点头:“有什么奇怪的吗?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如今中华大典编修完成,我终于可以卸下担子,来重启我的人生。”
左佑佑有些糊涂:“重启人生?”
柏辛树点头:“我好像命中注定了要修典,从小到大,我身边所有人都这样说。而且,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为了修典奋斗终生,我也顺其自然地做了这件事。”
“如今,我完成了肩头承担的责任,想要拆开我的二十岁了。”
“二十岁?”
“嗯。我记得王小波说,二十岁是一生中的黄金年代,想爱,想吃,还想变成空中半明半暗的云。我从小就憧憬自己的二十岁……可惜我的二十岁在挖坟。”
左佑佑笑出声。
柏辛树温和地说:“我想爱。所以,我可以爱你吗?”
左佑佑低下头,心中窃笑。
嘴上却毫不示弱:“我需要考虑。”
飞机开始滑翔、起飞。阳光打在左佑佑表情傲娇的小脸上。
她的头发长了些,软软地搭在肩膀两边。
柏辛树按捺住想摸一摸她毛茸茸发梢的冲动,忐忑地问:“要考虑多久呢?”
左佑佑看向舷窗外的朝阳与云海,噙着笑:“看心情。”
看心情?
柏辛树咂摸半天,突然福至心灵,伸出手,试探着摸了摸左佑佑的头。
左佑佑没有回头,但也没有躲开。
耳朵倒是红了。
柏辛树的笑容越来越大。
他拽出一支笔,打开软皮本子。
上面记录着朴教授告诉他的,爱的表达。
1.夸赞她√
2.了解她的喜好√
3.用实际行动支持她√
柏辛树的笔尖停在“4.在进行人生抉择的时刻坚定选择她”。
认真地打了个√。
(全文完)
————————————————————————————————————
作者的后记
“又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好青年,把自己未来漫长的美好人生,断送在了即将落幕的夕阳产业中。”
这是陈昭在左佑佑入行后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我本人入行的时候,现实生活中的“陈昭”嘲讽我(顺便自嘲)的话。
后来,我问“陈昭”,可不可以把你写进书里?
“陈昭”欣然答应,并强烈要求把他名字中的“日”保留下来。
这是一种态度。
一、史学就是人学
责编薯条第一次和我提“古籍”这个题材的时候,我内心是拒绝的。
因为古籍的现状并不需要我多说。
话题是严肃的,内核是坚硬的,前景是沉重的。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本人做了1000本史料,堆放在仓库里,只卖出去2本,还是卖给相关专业的博士生。
对,甚至我还加了他俩的微信(小说里也有这一段)。
小说中,柏辛树的困惑其实也是我的困惑,柏辛树会被残酷的历史擦伤,我也会。
精神翱翔于万丈高空,肉体贴地摩擦摩擦。
接触真实史料的时候,这种困惑与擦伤往往难以避免。历史毫不掩饰的一面多少有些狰狞,历史人物的面纱摘掉以后也比较打击感情。
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历史的沉重不可逆转,但总有人有勇气做时代的逆行者,做一些当时法理与伦理所“不倡导”的事,反而守护了人类的重要遗产。
我们要怎样去解释这样的勇气?道德吗?显然不是。
放在时间的维度中,可能这样做在某几十年是不道德的,可在下几十年又变成了道德。道德是流动变化的。
尤其,近代百年是思想大变革的时代,法理与伦理在这百年间经历了无数急转弯。这是思想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百年,也是我截取这段史料的初衷。
所以,我安排左佑佑与卡勒布博士开展了数场针对道德伦理的对话。
我们讨论伦理与法理的时候,本质上在讨论社会规则。可放在变革百年中,社会规则的反复急转,显然把人抛向无所适从的境地。
时代的激荡、生存的困境对人产生了一种人性上的拷问。
在这个维度上,“真实”就变得摇摇欲坠了。
由此,产生了裂隙:规则是既定的,可“人”是活生生的。由此引发的冲突,不仅仅是人与命运的冲突,更多的,是社会规则破碎、无法支撑、约束人的行为的时候,人必须面对自己的内心,在混乱的年代将内心放大,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人遵从自己内心的驱使,在古希腊,有一个重要的词叫“Eros”,爱若思,爱欲。
这个词显然有点厚重。
于是我简单定义为“偏爱”。
所以在这个巨变的百年,因为“偏爱”,书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做出“合理”与“不合理”的举动,
所以,我让柏辛树反复告诉左佑佑,史学就是人学。人所有的,好的坏的,高尚的温暖的,残酷的卑劣的,历史都有。
拉长到几千年的时光中,没有什么永恒的、至高无上的真理。无论法理还是伦理,都是不断流动与变化的,显然不能作为支撑这个题材的锚点。
那什么是不变的呢?是人。
所以,最后我决定把这个题材落在“人”上,或者更精准,落在“偏爱”上。
史学就是人学,而是人就有偏爱。
二、关于黑色幽默与荒诞
因为“古籍”这个题材比较“沉”,所以我希望用轻盈到近乎荒诞的方式,来解构掉这种“沉”。
市面上,认认真真介绍传统文化的优质内容并不少,但大多比较“沉”。
问题是难以解决的,无论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结构性问题。情怀如此沉重,看到最后,总是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
我从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决定了人生的方向。但我并不想把这种热爱供奉在神坛之上。
所以我希望做更多的尝试。
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用近乎荒诞的“好笑”甚至“沙雕”,来把沉重的、尖锐的、粗粝的、无可奈何的古籍工作展现出来。
比如,贯穿全文的:钱钱钱钱钱。不管什么选题,上选题会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要问:有钱吗?没钱我们不做~
比如,费了好大力气把文稿整理出来,最终只配快印60本。
比如,卖的最好的是成功学和鸡汤文学,小龚公管仓库的时候,勒令古籍给鸡汤书腾地方。
比如,左佑佑决定,做五本成功学,奖励自己做一本古籍。
比如,刚工作的名校菜鸟,古文字认知水平大多不如青春十九排版员。
比如,残酷史料的阉割,照片保存不善,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比如,老石的妻子,其实是在致敬各位伟大或无名的人类学工作者。
等等。
还有很多沙雕的段子来源于残酷的真实生活。
比如左佑佑手机坏了不修也不买,选择强撑,就源于我自己的真实经历。我刚工作的时候很穷,手机屏幕粉碎还在继续用,一边用一边掉玻璃渣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把手机丢在床上,半夜被玻璃渣子扎醒,起来扫床单。
比如刚留在大城市的年轻人,直面生存的问题,第一站落脚城中村,连高压锅都是烧火的那种,一不小心炸厨房。
比如简行舟租房,水管炸了,与房东冲突,最后被房东按头爆锤,就是发生在我的暑期实习生身上的事情,我也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去捞他,最后他因为这件事,愤怒地离开一线城市。
但越是残酷的生活,我们越是需要一种笑谈的勇气。
我希望把沉甸甸的、无可奈何的现状用幽默的口吻写出来,把尖锐的、能刺痛人的部分包装得很好笑,从而达到对困难的一种嘲讽:
你以为你能把我怎么样吗?
傻逼。
我觉得,当代年轻人的精神核心,就是黑色幽默:把很沉重的东西,用一种近似荒诞的幽默解构掉,比如“躺平”,比如“发疯”。
但光是解构还不够。在黑色幽默的叙事中,如果有人当真了,火急火燎地来劝导“不要躺平”“不要发疯”,相当于完成了叙事者与读者的再建构,这种黑色幽默才算在文化中彻底实现。
所以,相比郑重其事的古典精神,我更希望这是一本,在后现代,可以让读者“下饭”的古籍小说。
我们有向往,但我们不谈情怀。我们有困难,但我们不诉苦。我们遇见问题,我们无力解决,那就把这些问题轻松地告诉读者,或许聪明的读者会有办法呢?
你看,古籍是很有乐趣的呢。
写论文的时候,在论文最后的部分,我会把研究中遇到的、目前尚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写出来,留待与各位同仁继续研究、讨论。
这本下饭小书,读者笑过之后可能会发现,书里描写了很多荒诞而幽默的现状,恰恰是真实的、无解的。
这也是我写下来向各位读者请教的。
这些问题,留待与各位同仁继续讨论。
三、关于叙事的尝试:网文意味着“隐含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叙事
“左佑佑”这个叙事者的形象,起初来源于我的责编薯条。
有一天,我们闲聊的时候,薯条对我的古籍编辑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不懂,但我大为震惊。
这么不时髦的工作,感觉挂上“编辑”两个字,读者就会流失一半。
于是,薯条成为我的一双“眼睛”——噢,原来从未接受过相关学科训练的人,是这样看待这个领域的吗?
左佑佑就是一双这样的“眼睛”。
她没有接受过漫长的学科训练,也没有行业背景,自然就没有信息茧房,是彻头彻尾的“闯入者”。
这样一个叙事者,闯入一个几乎封闭的行业,会怎样讲述这个行业?
事情开始变得有趣起来了(反派的语气)。
紧接着,薯条找我:“宝子,想几个书名,通俗一些。”
我兴致勃勃地列了一串。
《迷津渡者》
《古书杂役录》
《新儒林逸史》
……
我征求了同学们与好友们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通俗又雅致,认为其中隐藏的用典很有巧思,并对《古书杂役录》这个名字赞誉有加。
我信心满满地发给薯条,并重点推荐了《古书杂役录》这个书名。
薯条:“……”
是的,我的同学与好友,基本是我的同行。
最终,我的书起名为《我为中华修古籍》。
我隐隐感受到点什么。
写作也是自我观察的过程。有时候我兴致勃勃写了一堆关于xx的讨论,回过头再看的时候,感觉自己好聒噪哦。
我居然想教读者做事?
我是爹吗?
我好油腻啊。
最终,我尽力留下白描的现实,删掉观点。
这个故事以左佑佑的叙述为主展开,中间穿插着历史人物的叙事,但本质上由故事的“隐含作者”讲述给读者听,在讲述的时候也不断考虑并接受读者的反馈,最终由“隐含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
作为真实作者,我不重要,我的观点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隐含作者的叙事以及叙事者的叙事,以及读者阅读后对角色产生的感受与反馈。
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也令我成长。
在我写作的时间里,我也在思考:叫好不叫座的作品,如果一直被困在“好”里,是不是一种偏执?
但这个问题我也想不清楚。我的困惑还有很多,有待同仁继续探讨。
……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养的小乌龟“加印”和“大卖”依旧过得很滋润。我还在办公室门口摆了个转运缸,养了四条转运鱼。
发奖金前,死了一条鱼,我赶紧补上。
我的发财树一直活得很好,所以我觉得自己的运气向来不错。直到有一天,公司中止了绿植公司的服务。
我的发财树死了!
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发财树平均每半个月死一棵,全靠绿植公司晚上更换。
所以这说明什么?
什么都不说明,当然是有选择地忽略它啊。
只要心态好,处处都是吉祥如意。
最后,向读者致敬。感谢你关注这个题材,希望我能带给你欢笑,也能带给你勇气。
愿我们星星点灯,永远诗意地栖居在文化的旷野。
以一灯传诸灯,终至天下皆明。
我们下本书再见。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90%的人强烈推荐

心灵守门人
第1章 深夜来电
- 书名:
- 心灵守门人
- 作者:
- 陌缓
- 本章字数:
- 2141
“喂……”
电话接通的瞬间,一道冰冷沙哑的男声响起,向暖顿觉大脑有一瞬间的空白。
她很快冷静,声线微微上扬,轻快沉稳。
“您好,这里是点亮希望咨询热线,我是本次热线的咨询师,我们大约有30分钟的时间可以聊一聊。电话将会录音,您的信息我们会保密……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了,请问有什么是我能帮到您的?”
同时,她再次确认来电弹屏。
上面显示,初次来电,189开始的本地手机号码,来电位置在高新区。
正是她现在所在的区域。
“你帮不了我的……”
男人情绪低落,很快又说:“我就说几句话,说完我就走了。”
他话音中,夹杂着‘呼呼’的声音。
是风声!
向暖瞄了眼电脑下方的天气显示,19度,北风二级。
照理说,不会有这么大的风声。
除非,他在高处。
向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高危来电’。
来电人有很明显的自杀倾向。
她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但依然保持着亲和的声调:“今晚很冷吧?我听着风很大,能不能告诉我您所处位置?您是在楼顶吗?”
同时,她一边快速在心理热线工作群里敲下‘高危来电’四个字。
紧接着,把她所捕捉到的信息快速上传。
“我来这座城市8年了……”
男人没有理会向暖的问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语气低沉的让人窒息。
“可我还是一无所有……像我这种人就不配活着……”
向暖心脏紧了紧,继续输入有用信息,尽可能的平缓道:“这8年你一定过的很不容易吧,我能感觉到你的痛苦和无力,是遇上什么难以解决的事情了吗?你能和我说说吗?”
她将‘您’自然而然的换成你,从尊敬切换到平常,试图迅速拉近与来电人的距离。
男人沉默着,有一些吸气吐气的声音。
向暖猜,应该是在抽烟。
群里,其他同事已经快速做出应对。
在值班组长的统一指挥下,组员各司其职,紧急联系其家人确认信息,同时启动110联动机制,请求高新区警方进行协助。
片刻,男人终于开口:“是很不容易,我刚来这里的第一天,就发誓一定要在这里扎根。可你知道吗?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它并不是说你努力了就能有收获,有时恰恰相反,你越努力越悲惨……”
向暖表示理解,趁机问道:“你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很多,在工地干过,当过服务员,也送过外卖……”
“那现在呢?”
“现在我一无所有……”
“是失去工作了吗?”
“不,是一切。”
“这一切里,包括爱情和工作对吗?”
男人沉默。
生活压力与感情危机,向暖作出判断,继续输入。
向暖轻缓道:“我知道,你一定为生活做了许多的努力……”
男人突然打断她:“30分钟快到了,我长话短说吧。”
向暖马上说:“没关系,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继续聊下去……大哥,我应该可以叫你一声大哥吧?你一定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有时,陌生人的善意,就像是路灯,或者别人家窗户里透出来的灯光,总能帮你照亮一段路,是吧?”
男人很有共鸣的道:“是,这个我承认。真正能伤害你的,往往是身边最亲近的人,只有他们最知道你的致命弱点是什么……”
话题由此展开,男人声泪俱下的讲诉着他的遭遇。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一场线上线下隔空救援也在同时进行中。
热线通话持续到55分钟左右,电话那端传来好消息,警察找到了来电人。
如向暖所判断的那样,人在出租屋的顶楼,已经做好往下跳的准备。
电话挂断,向暖整个人近乎虚脱。
夜班组长林依澜从身后拍拍她的肩,柔声道:“去洗把脸休息会儿吧。”
‘点亮希望热线’,是雅市心理危机研究所,面向全社会的一条免费求助热线。
所有接线员分为早中晚班,24小时在线接听。
晚班人最多,加上组长,一共有十五个人。
而此时,已经是凌晨四点,来电频率大大下降。
向暖呼出一口气,接受建议。
“谢谢组长。”
“干得不错!”林依澜接替她的座位,朝她竖起大拇指。
向暖摇头笑笑,没好意思说,她现在心跳都还没正常。
8点,早班人员来接班。
大家就昨晚的‘高危来电’又讨论了一番。
林依澜当着大家的面,给予了向暖高度表扬。
“作为第一天上班的接线员,向暖的表现可圈可点,冷静,精准,果断,值得大家学习。”
掌声雷鸣,向暖双手合十,鞠躬感谢,脸红红的说:“其实我很紧张。”
“谁不紧张呀,我都工作两年了,现在接起电话的瞬间,心脏还会条件无射的收缩一下。”
“我也是,一想到这可能是对方最后的希望,我就特别怕说错话。”
“但每次接完电话,我都很有成就感,谈不上拯救吧,就觉得起码在来电人最孤立无援的时刻,我的声音多少能带给对方一些慰藉。”
“要不然,为什么说我们是最后的心灵守门人呢?”
组员们纷纷说着自己的心路历程。
向暖知道,他们是在帮她缓解压力,眼眶不由热了热。
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林依澜抬手往下压一压,正色说:“我问问你们,咱们的‘五不要’原则中,第五条是什么?”
众人齐声:“不要自责,你要明白,你无法凭一己之力‘修复’他人的抑郁和绝望。”
林依澜双手一拍:“散会!”
从研究所出来,门口的共享单车已经被抢完,向暖索性慢悠悠的往前走,不知不觉就来到附近的雅江边。
昨晚的经历,让她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她的每一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语气都关系着另一个人的生死。
这让她感觉,他们接线员就像是汪洋大海里的掌舵人,遇到有人落水,要怎样准确有效的施救,是个需要好好深思和面对的问题。
因深思得太过认真,蹲在江边发呆的向暖,压根没注意到,几步之遥的地方,有个身型高大的男人,正全神贯注的看着她。
不知过了多久,困意袭来。
向暖正要站起来时,男人紧张出声:“姑娘,你别冲动……”